亿票房的电影竟然亏损5000万? 陈佩斯父子被曝只是“拿工资的打工人”千里马配资,此前疯传的抵押别墅、演员零片酬全是假消息? 这部让中老年观众疯狂支持的《戏台》,背后真相远比银幕上的戏剧更精彩!
《戏台》最终票房停在4.08亿左右。 这个数字听起来很庞大,但在电影行业,这并不代表赚钱。 按照分账规则,片方通常只能拿到总票房的37.5%左右,也就是说,《戏台》的制片方实际到手只有约1.37亿元。
电影的总投资高达2亿元。 即使加上后续的网络版权收入,总收入也很难超过1.5亿元,对比2亿的成本,投资方粗略估计亏损了5000万元。
陈佩斯的儿子陈大愚在社交平台上明确说过,他们家的大道文化并没参与这部电影的投资,父子俩就是“拿工资的打工人”。 他们主要负责导演和出演,赚取的是片酬。
展开剩余84%有业内人士推测,考虑到陈佩斯的行业地位和黄渤据说2000万左右的片酬,陈佩斯父子的总报酬估计也差不多是这个量级。 这意味着不管电影最终是赚是赔,他们的工资已经稳稳到手了。
为了还原民国戏院的质感,剧组没有采用便宜省事的绿幕特效,而是实景搭建了一座能容纳几百人的戏楼。 仅这一项,木材砖瓦加上施工,就花费了近4000万元。
电影开头有一个蒸汽火车的镜头,为了这个镜头,剧组找老式列车进行改造,单趟拍摄成本就超过百万元。
宣发方面也投入巨大。 团队跑了15个城市进行路演,71岁的陈佩斯亲自站台。 票补力度大到每张15元,还在短视频平台投放广告,这些林林总总的费用加起来又超过了6000万元。
但这些投入效果似乎不太理想。 路演没能有效带动二三线城市的票房,票补换来的上座率也挺虚,广告好像也没能精准触达年轻观众。
《戏台》的目标人群和实际能走进电影院的主流人群出现了错位。 电影海报上明确写着“未满16周岁请等候”,这虽然体现了分级意识,但也主动放弃了一部分观众。
片子里的京剧唱段有的长达五分钟,有些台词还带着戏曲术语,这些对中老年观众是情怀,但对年轻观众则可能成了观赏门槛。
《戏台》的购票用户中,40岁以上观众占比超过60%,而18-28岁的年轻观众只占15%,远低于暑期档平均35%的占比。
现在的影院消费主力偏偏又是18-28岁的女性,她们通常更偏爱青春爱情、悬疑推理这类题材。 再加上《戏台》没有什么合家欢属性,无法吸引家长带孩子观看,票房空间自然被压缩了。
档期选择也被证明很致命。 《戏台》选在7月25日上映,正好前有已经上映10天、口碑正在发酵的《南京照相馆》,后有紧接着要来、全年龄向的《浪浪山小妖怪》。
《南京照相馆》靠小人物的家国情怀打动人心,《浪浪山小妖怪》则戳中了年轻人的打工共鸣又吸引了小孩。 夹在中间的《戏台》,喜剧优势没凸显出来,排片从首周的18%迅速被压缩到第二周的8%。
单日票房从3000万暴跌到500万,虽然后来延长了上映密钥,也只能在冷门场次挣扎。
陈佩斯原本将上映时间从7月17日延到7月25日,完美错过了最佳竞争窗口。 原本避开的两部强片《长安的荔枝》和《你行! 你上! 》突然爆冷,前者热卖,后者直接垮台只收9000万。
这一改档操作直接让《戏台》排片被压到15%以下,影院更偏爱那些有流量明星阵容的电影。
豆瓣8.0的高分在喜剧圈算是顶配,观众评价几乎零差评,但影院的决策机器更认大腕。 面对《南京照相馆》这样的20亿潜力片,《戏台》的民国京剧题材成了小众货,很多00后观众连陈佩斯都认不全。
《戏台》的亏损,只是其主控方欢喜传媒在这个暑期档遇到的麻烦之一。 早在6月底,他们推出的由陈可辛执导、章子怡主演的《酱园弄悬案》(上集)就遭遇了票房滑铁卢。
这部成本高达5亿(上集成本约2.5亿)的片子,票房只有3.75亿,分账票房大概1.24亿,算下来亏了约1.2亿。 加上《戏台》亏的5000万,欢喜传媒两个月内就在两部电影上亏了接近2.7亿。
欢喜传媒这几年项目起伏很大。 他们之前靠绑定知名导演和明星的策略,推出过像《囧妈》、《我不是药神》、《疯狂的外星人》这样的爆款,2023年更是靠张艺谋的《满江红》大赚了一笔。
但这种依赖“大导演+大明星”模式的弊端也很明显。 比如今年春节档,宁浩导演、刘德华主演的《红毯先生》成本2.6亿,票房却不足1亿,亏得很惨。 张国立执导,范伟、周冬雨主演的《朝云暮雨》成本近1亿,票房才1881万。
过度依赖少数几位导演和明星,一旦项目风格与市场口味不符,或者导演创作周期长、产量低,公司业绩波动就会非常大。
电影市场确实已经发生了变化。 高成本、大导演、强阵容不再是票房的绝对保障。 观众,尤其是年轻的主流观影群体,他们的口味和消费习惯在快速变化,更看重情绪共鸣和内容本身的质量,而不是单纯冲着某个导演或明星的名字去电影院。
宣发方式也在变革。 过去依靠路演、传统广告、砸票补的方式,效果可能不如精准的短视频营销和能引发共鸣的话题设计。
像《戏台》这样,投入了高成本、带着老艺术家情怀和诚意的作品,最终却在票房上折戟,不得不让人思考创作初衷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问题。
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影院经理们私下聊天时表示,《戏台》题材太重艺术,比不过流量片的快节奏娱乐。 豆瓣高分成了摆设,年轻群体调研显示认知度低,陈佩斯品牌只辐射到中年观众。
票房数据指向了残酷的现实。 上映第三周票房增长放缓,每日新增不足2000万,影院排片锁死低位。 总票房预测模型显示,4.8亿几乎是极限,离5亿回本线仅一步之遥但就是跨不过去。
社交媒体上,自发安利的“自来水”现象很猛,一句话“人家有枪,人家说了算”刷屏,但转化不成排片率。
影院现场的观众心声刺耳。 排队买票的粉丝抱怨场次少,“好片看不看靠运气”,社交平台安利的金句热传,却转化不成排片行动力。
陈佩斯团队零宣发策略被批“不懂时代”,同期流量片靠热搜卷走热度。 《戏台》的京剧元素成双刃剑,艺术好评却堵死了商业路子。
行业数据还原了竞争真相。 《长安的荔枝》占尽排片红利,大鹏的明星效应碾压陈佩斯;《你行! 你上! 》虽垮但初期抢掉资源,陈改档后无缝对接更强敌。
《戏台》成本控制完美,但市场规则只认即时爆点,民国题材的受众断层暴露无遗。
影片的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尴尬。 陈佩斯实拍撞柱子拒用替身,换来豆瓣清一色点赞,但院线排片表上一片空白。
观众行为和影院决策的矛盾不断激化。 二刷率22%证明影片吸引力千里马配资,但排片率低限流了潜力。 陈佩斯改档的仓促决定,留下《戏台》5亿目标泡汤的遗憾。
发布于:陕西省億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